中国有名八字算命大师_皇极派道家传人_断事快速准确!-风水大师秦阳明-上千个风水布局案例,世界500强企业风水顾问,为客户居住环境,企业环境提供风水调理服务。电话:400-049-8099 咨询微信:
导读:
泉州洛江区马甲镇仙公山何氏九仙《石竹山道院何氏九仙君灵签》
第七十八签 下签
秦典:《群雄逐鹿中原争天下》
东方群鹿可追寻、不问西南又问谁; 回首到来日又午、寒蝉唧唧笑空归;
---- 仙 机 ----
名与利 可逐求 病与孕 及时医 农与畜 少收成 行迟到 婚难求 宅不吉 德宜修 谋望者 要及时
---- 断 曰 ----
虽是天定、宜用人力、暴政必败、仁者居上; 群雄争鹿、鹿死谁手、宽厚之君、先败终有;
求财纷乱、暂时要守、祈嗣艰巨、添寿也少;
---- 问 曰----
风水:平常无可取; 遗失:寻之亦难得; 自身:奋勇不可怠; 天时:夏秋更合宜;
出行:西南可以行;
---- 赞 曰 ----
秦末残暴无道皇,东方逐鹿聚中原; 群雄激战为终败,强大刘邦建汉权;
---- 附 注 ----
秦朝末年天下混乱,群雄蜂起相争,天下好比一只鹿,群雄共逐之。但最终群雄皆落得一场空,天下只被刘邦得去。此签有落空之景象,当小心在意。
泉州仙公山第32签
泉州仙公山第32签 中签未宫:【刘备求贤】
前程杳杳定无疑,石中藏玉有谁知;一朝良匠分明剖,始觉安然碧玉期。
诗意:此卦剖石见玉之象。凡事着力成功也。
解曰:宝在石中。异人少知。直待分明。尽可施为。
故事:(刘备求贤)三国时。诸葛亮隐居于隆中之茅屋。刘备求贤。
往访三次才得见孔明。谕有宝心安。得意迟早。静待时机。不请自来。(三顾草庐)
汉。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汉末避居南阳。志学清修。养生之道。
研究奇明(门)遁法。天文术数。卦算韬略。无所不精。初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徐庶荐于刘先生。
先主凡三往问计。延为军师。先主即位。拜丞相。受以托孤。后主封为武卿侯。卒谥忠武。
望采纳~
东南圣迹-马甲仙公山
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丰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距泉州中心市区约25公里。南北朝时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 娱乐 、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原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明风景 旅游 区 ,泉州十八景之一,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仙公山,以“灵、奇、秀、险”为特色,素有“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之美誉,是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泉州市十佳风景名胜区。山体硕大巍伟,岩崖陡立,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间径曲林幽,山巅云雾缭绕,拥有众多的寺宇亭榭、文物古迹和 历史 传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 娱乐 、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仙公山风景名胜区由双髻宗教文化景区、仰恩湖文化休闲区、马甲民俗文化景区、马甲亚热带动植物观赏园、荷潭湖游乐度假区等五个景区组成。有丰山洞、白水岩、朝天阁、仙灵桥、仙井、仙足迹、仙棋盘、仙茶树、仙排阁、贵妇双髻、荷谭印月、仙公蓬莱等胜景,以及宋代朱熹、王十朋,明代张瑞图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山上建有盘山公路、空中缆车,及其它相关 旅游 基础设施和服务 娱乐 设施。
仙公山山势险峻,只有西、北各一个石门可以出入。北门称“小隘门”;西门是正门,即“仙门”。1998年,景区重新规划,“仙门”下移于旧土地庙下,另建牌坊式山门,称“九仙天门”,旧址右侧垒筑“仙洞”。
丰山洞
又称“双髻寺”,俗名“仙公寺”,奉祀何氏九仙,是仙公信仰者朝拜的圣地。丰山洞始建于南朝齐时期。时人在仙公山上“绝顶云霄”的古岩外,建造岩宇,修道炼丹,济世救民,称“丰山洞”,俗称“双髻寺”,中间几经兴废。寺宇坐东朝西,深11.5米,宽12.8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146平方米,木、砖、石混凝合结构,重檐歇山顶建筑形式。
白水岩
始建于五代时期,几经修复的白水岩,是一座佛教岩宇,主祀释迦、药师、弥陀三世尊佛像,供奉观音、弥勒和文殊、普贤菩萨,双边塑十八罗汉,住寺千年。1993年扩建成深13.4米、宽14.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厢房,殿前带暗廊,木构单檐歇山顶建筑形式的佛祖厅堂,面积194平方米。
出米岩
在丰山洞后岩石下层间向西面,有一块大岩石,名曰:“出米岩”。传说,早年这石间有一个小洞,每天能从洞里自动流出米来,而且流出的米,会根据当天寺中僧人和香客的人数,自动流出适量的米粮以伛膳食。后来,寺中有一贪心的和尚,想多得米粮以饱私囊,便用钢钎打凿米孔,结果钢钎象浇铸一样被石头钳注拔不出来,出来孔也被封住了。僧人早已乌有,钢钎至今犹在,出米岩就象一个大写的感叹号,启迪游人深思。清朝嘉庆年间白水岩住持普宪禅师为此曾赋诗一首,并镌刻于“出米岩”上方:“岩涯米石昔曾然,疑是灵山别一天,五代竟传从此出,于今空锁等何年。
仙足迹
在丰山迹小隘门内,一块2米见方的岩石上,有两只脚印,一左一右,长35厘米,宽14百米,脚趾五指明显齐全,称“仙脚迹”。相传为神仙降临踩踏时留下的脚印。
仙棋盘
“仙棋盘”是仙公山又一独特的游乐处。一方镌刻在岩上的仙棋盘,与现在通用的棋盘并无差异,传说何氏九仙闲时常在此弈棋 娱乐 。
仙茶树
白水岩顶的峭岩绝壁中,有一株天生茶树,高1米左右,靠天地雨露滋润成长,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传说采茶叶一片,冲泡热水数碗,饮之可提神祛病,名之曰“仙茶”。由于采摘困难,游客只能在树下觅拾落叶。此一株仙茶,数百年来被视为山中珍宝。
观日台
山上还有一处“会当陵绝顶,一揽众山小”的地方——观日台。“观日台”为清朝太常寺卿陈大所题,台面二米见方。清晨,屹立立台上,远眺东方,可见一轮红日跃海喷礴而出,冉冉升起,海天同辉。清人万际昌有诗云:“攀萝寻鸟道,侵晓上峰巅,霞气涵沧海,波光接远天。山空孤日落,云净一星悬,曾说和驭,相催日复年。”抒发的就是在这里观日出的感怀。
炼心亭
在登山的“仙路”途中左侧,亭为六角形,双亭紧邻连接,俗称“连心亭”。亭盖为黄色琉璜瓦,是游客登山路上小歇及眺望山景的路亭。
通仙天桥
游客乘坐空中缆车到达“入云阁”下站后至丰山仙洞的必经之路。天桥全长44.5米,宽2.6米,建于1995年10月。
全桥建于峭漄岩壁上,由六支钢筋混凝土仿树木圆柱支撑桥面,最高点8.75米,桥面多折成曲形,双边铁扶加固。
碑记诗文,匾额楹联,也是仙公山的一大景观,这镌刻在大隘门峭壁上的“佛国”大字,是宋代龙图阁学士、泉州知州王十朋的墨迹。明代大书法家、历官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游览仙公山时,曾撰著名碑记《禅鸡冢碑》。
仙公山宗教、民俗文化 历史 悠久,佛、道、儒“三教”并存。据《泉州府志》记载:“在四十六都,距郡城北五十余里。水旱祈祷,岁则大丰,亦称丰山。”山上有丰山仙洞,称双髻寺,洞中祀奉何氏九位仙公。漫游仙公山,可见山上遍布历代的摩崖石刻、碑记诗文、匾额楹联、寺观庙宇、民间传说,其错落有致,纷呈异彩。它们与泉州古城的开元寺、灵山圣墓、清净寺、关帝庙、礼拜堂等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仙公山的人文景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泉州之所以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辉煌史实。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摩崖上石刻题句:“齐朝谁住古岩阿,绝顶云霄手可摩”。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也曾留迹此山,“是真仙灵,为佛门作为大护法,殊胜境界,集众僧建新道场”。1997年,在泉州市的风景名胜评比中,仙公山被评为“首届泉州市十佳风景区”。
清朝顺治年间,下南安石井村,有位英雄名谓郑成功。在他未出仕之前往仙公山脚。但仙公事前已知首郑成功要来仙公山,于是托梦给山中和尚说:“明天有一位白衣 秀才前来问签,你们赶快把山下坪铺打扫清洁,备办清茶好好迎接贵客。同时要对他说:‘半天子匆匆来吵神仙。不必劳驾到寺,回去好好练武习文。’”当和尚向郑成功转达仙公的话时,郑成功非常感激。坐下休息片刻,观看四周,崇山峻岭,古树参天,高耸入云,草木苍郁,风光迷人,来往香客男女老幼络绎不绝,热闹非常,实在是人间仙境。郑成功返家后,更加用功练武,熟读兵书。后来举兵反清,收复,打败荷兰侵略者 ,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后人在仙公山麓,修建了一座石亭,名曰“洗心亭”,永作纪念。
明朝年间,江西有一个举子,慕何氏九仙之灵验,特地到仙公山求梦问前程。他在丰山洞里一连住了九天九夜,却一梦无成。第十天清晨,他心离寺而归,当即向寺僧借来文房四宝,气忿地在洞壁上题了一首诗。诗曰:“千里路途来求梦,九霄无梦是无缘。神仙不管凡间事,回去江西中状元。”
题完诗掷笔而去,匆促间忘了带走雨伞。当举子返身回洞府时,突然发现他题的诗中有两字被更改了:“无缘”改为“有缘”,“不管”改为“专管”,而且墨汁未干。举子见状,急忙跪下,祈求神仙开恩庇佑。后来,这个举子返回江西后,上京赴考果然中了状元。为了酬谢神仙,他捐献了巨资,从江西铺了一条石板路直达仙公山,这条路就叫江西路。
某地有个秀才,勤奋读书,学识广博。久闻众多赴试学子,都到泉州仙公寺祈梦,问卜仕途前程甚为灵验。于是,在赴试那年的一天,他也慕名前往仙公寺。一路上不辞辛劳,翻山赶岭,历尽艰难。当他来到双髻山时,不禁被优美秀丽的景色所吸引,顿觉心旷神怡,如临蓬莱。他放眼眺望,见山峦叠翠,曲经通幽,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清泉如练,亭阁似画,不禁赞叹:“确是仙境胜地也。”
因他是从未到过仙公山,而今慕名而来的远方有学之士,寺僧便十分客气地接待他,并带引他寺中点香燃烛,祈求仙梦。秀才听了寺僧教导之后,便侧卧于案下运梦。朦胧中见一真人在他左手掌上写个“才”字,而后又在其右手掌上写个“无”字。醒来之后,他按字释义,认为仙公戏谑他“才无”,也即“无才”。看来赴试是无望了,难免郁郁不乐。但又觉得自己多年勤奋苦读,博览群书,四书五经篇篇精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他的学识可列同窗学友之冠,今日得仙公“才无”之梦,心中无不有些不悦,甚至对仙公所赐之梦有所怀疑,也有所不服。于是,回家后更加倍刻苦攻读。
考期到,他带着书卷赴试。一路上晓行夜读,毫不松懈。结果考试之后,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不久,升官调职,任至巡抚。此时,他方才领悟出双髻山仙公所赐之梦,“才无”两字合二为一,不正是“抚”字吗?这是隐示他可官居巡抚之职。而用“才无”或“无才”,是有意激励他必须继续努力勤奋,不可恃才自傲。学无止境,百尽竿头,更进一步。此时,他才深深敬佩双髻山仙公之灵验,自疚当时误解仙梦之意,不禁有所自责地说:“仙公无戏言也!”
仙公山丰山洞内悬挂着一块清朝大学士李光地所书“真神仙也”的匾额。相传1658年(清朝顺治十五年)岁次戊戌,李光地时年18岁,在赴省城应试前与学友一齐到仙公山运梦,以求测功名前途。当晚与诸友睡于仙公案桌下,朦胧中梦见一仙人来到他身边对他说:“你要去应考是‘功名无心想,富贵两不成’”,随即不见。李光地少有抱负,决不相信“运梦”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于是坚持上省应考。不料是年中举(按:李光地实际中举时间是1666年,即康熙五年)。经过刻苦努力,1670年(康熙九年)高中进士,后来当了文渊阁大学士,担任首辅阁臣,传说他曾“七日权君”,代天子听政。
有一年,李光地回乡休假,寓居泉州。一日旧友重逢,谈及仙公山“运梦”一事,认为如果当时信其梦,必误人子弟众人附和。大家决定第二天一齐上山捣毁仙公山庙。此时,忽听门子来报,称仙公山李道人求见。李光地初时不见,道人通过门子告知,他是仙公山上何氏九仙派来的。门子再次通报,众人称奇,齐劝李光地接见。接见后,道人言:“相公以前运梦的‘功名无心想’,‘想’字去掉‘心’字,说明你的功名是无‘心’的‘想’就是‘相’,可以当到相国。而‘富贵两不成’,指你参加省考是戊戌年,戊戌两字均不象‘成’字,说明你富贵从戊戌年开始,这是仙人激发你奋发上进,勉励你刻苦学习的激将法。”道人接着又说:“若非这样,恐怕你难求得今日功名。”众人异口同声称赞“仙公真神仙也”。第二天,李光地带领诸学友上山酬谢。李道人早已在“仙排格”等候。李光地于是捐献了许多银两修建仙公寺庙而且当场题了“真神仙也”匾额。李光地卒于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其年岁次戊戌。至此则全应了仙公“富贵两不成”的隐喻,即荣华富贵从戊戌年开始,至戊戌年结束。
泉州仙公山第32签 中签未宫:【刘备求贤】
前程杳杳定无疑,石中藏玉有谁知;一朝良匠分明剖,始觉安然碧玉期。
诗意:此卦剖石见玉之象。凡事着力成功也。
解曰:宝在石中。异人少知。直待分明。尽可施为。
故事:(刘备求贤)三国时。诸葛亮隐居于隆中之茅屋。刘备求贤。
往访三次才得见孔明。谕有宝心安。得意迟早。静待时机。不请自来。(三顾草庐)
汉。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汉末避居南阳。志学清修。养生之道。
研究奇明(门)遁法。天文术数。卦算韬略。无所不精。初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徐庶荐于刘先生。
先主凡三往问计。延为军师。先主即位。拜丞相。受以托孤。后主封为武卿侯。卒谥忠武。
望采纳~
泉州仙公山20签是什么内容,求事业。还有28签求婚姻。大家帮帮忙_百度知 ...
泉州洛江区马甲镇仙公山何氏九仙《石竹山道院何氏九仙君灵签》
第二十签 上吉 唐典:《裴度为相》
平生做事心公道、今喜时来命运到;龙蛇会合贵人扶、举止谋为件件好;
--- 仙 机 ----
名可成 财亦得 行人回 家宅吉 问六甲 生贵子 婚宜合 病渐除 农与畜 获大财 谋望事 贵人扶
第二十八签 中吉 五代后周典:《赵匡胤大战高平关》
龙虎相争天地昏、无头无尾乱纷纷;直俟斗定风云散、方可徐徐出大门;
---- 仙 机 ----
农与畜 谨慎良 病与孕 恐有伤 宅有碍 积善昌 财难得 婚有争 问功名 要待时 谋望事 后可成
如需详细内容,楼主可以发消息给我,我再回复你。
楼主太懒了,直接到百度搜索“仙公山的传说”就有了。
仙公山的传说
双髻山上还有很多流传甚广、十分有趣的民间传说,兹列举数则,以飨读者。
"出米石"的传说
由于传说仙公"有求必应"十分灵圣,因此每年来自海内外的香客络绎不绝,有的烧香点烛、祈求平安,有的抽签卜卦,求梦问前程。这么多的香客,又是在这么高的山上,包括寺里的和尚吃饭都成了个大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传说供奉在丰山洞内的何氏九位仙师,出于同情山上的和尚和每日上山朝拜的香客吃饭用膳的困难,又十分憎恨当时民间出现的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行为,便施展神仙法术,夺回了贪官污吏手中的库粮,并将这批米粮运储于此山顶峰的石洞内,后又作了法术,使之按照当日寺中的僧侣和香客的多少,自动地从白水岩背后的悬崖峭壁中的一处深不见底、约有5公分圆径的岩穴裂孔中往外流出适量的米粮,不多也不少刚够当日之食用,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既惩治了贪官污吏又方便了香客。从此在晋南一带就流传着"仙公山出米石,灵应山出茶叶"之说。
后来,寺里来了一位贪心的和尚,他看到岩穴的裂孔源源不断地流出大米,高兴得哈哈大笑,心想:"何不将穴孔凿的再大些,让更多的米粮流出。"想要从中作弊,占为己有,于是,有一天,这位贪心的和尚便偷偷地找来一杆钢钎、一支铁锤和一颗錾子,不惜用尽全力往穴孔中敲打,试图把那仅有几公分圆径的穴孔凿大,他凿呀凿,结果,不但没有把原来的裂孔凿大,反而让打入穴孔的錾子被岩石牢牢地钳住,任凭他拉拔、敲挽,就像铁铸一样再也拔不、敲不动了。就这样,原来能出米的穴孔便被錾子塞住了,从此颗粒不出,再也见不到白米了,从此,不但每天到此的香客吃不到大米饭,只好自带干粮上山或用敬仙祖后的"果合"充饥,就连寺内的几位和尚也为无米之炊而苦恼。无奈,僧侣们只好轮流挑着篮子下山化缘收谷子,化缘容易,挑粮上高山却是十分艰难,他们个个累的满身大汗,脚酸肩痛,众僧侣和香客们为此事无不指责和抱怨那位贪心的和尚。
过了好久,直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仙公山的白水岩又来了一位住持叫普宪禅师,他听到此事后,便亲自到原出米的岩穴处一看,果然岩穴的裂孔中确实钳住一颗錾子,已被香客和游人摸的既光又滑,普宪禅师回到寺内便就此事挥笔赋诗一首:
岩崖米石昔曾然,疑是灵山别一天。
五代竟传从此出,于今空锁待何年?
后人把这首诗镌刻在原出米的岩石峭壁上方,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钳在出米石穴孔中的錾子也依然存在,清晰可见。凡是到过仙公山的游人或香客,无一不到出米石之处亲眼看一看那出米的岩石穴孔,亲手摸一摸那"无情"的錾子,亲口读一读普宪禅师那绝顶的诗句,颇有一番情趣。
仙公山出米石的传说虽属神话色彩,但它告诫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贪心,俗语说的好"贪"字贫字壳,贪,到头来终是适得其反。
"江西路"的传说
在仙公山上有一段用乱石铺设的山间小路,叫做江西路,为什么叫做江西路呢?
相传于明朝年间,江西有一个读书人在进京求取功名之前,专程从江西老家千里跋涉到仙公山求梦问前程,祈求仙祖托梦指点。凡是到仙公求梦的人一旦入眠就能得梦,唯独这位远方信徒一日又一日,一夜又一夜,不但没有得梦,有时连入眠都困难。他一连住了九天九夜,却一梦无成,他急了,也不耐烦了。到了第十天的清晨,他便收拾起包袱和雨伞准备离寺返回江西。临行前,他向寺里的和尚借来笔墨,带着不愉快的心情在洞壁上挥笔题了一首诗:
千里路遥来求仙,九宵无梦是无缘,
神仙不管凡间事,回返江西中状元。
题完诗句后便放下了笔杆,提起包袱沿返回的山路不辞而去,匆促间忘了带走雨伞,走到半山腰歇息时,空中突然由睛变阴,山雨欲来。这时,求不到梦的这位江西读书人想起那把雨伞仍放在山上。当他返身回洞府取雨伞时,突然发现他刚才题的诗句,墨汗未干,却被更改了两个字,这两个被更改的字是:"无"字被改为"有"字,变成"九宵无梦是有缘";"不"字被改为"专"字,变成"神仙专管凡间事"。读书人见状深知自己错怪了仙公,便急忙双脚下跪,叩头三下,再三祈求神仙开恩庇佑,原谅弟子无知,发愿日后功名若能成器,将尽其所能酬谢仙祖。这时天空已经由阴转晴,风和日丽,这位江西读书人也面带笑容,对求取功名已是信心百倍,回到家中更加日夜苦读,准备应试,不久他上京赴考,果然榜上有名中了状元。后来,为了酬谢仙公,特地从江西来到仙公山,他捐献出一笔资金托人负责铺设一条石头路,从而方便了行人和香客。于是"江西路"的传说就流传到今。
"功名无心想,富贵两不成"
在仙公山的丰山洞里悬挂着一块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题的"真神仙也"的匾额,为什么李光地会在供奉九位仙祖的庙内题匾呢?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自幼勤奋读书,立志求取功名。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即岁次戊戌年,正在努力苦读,准备赴考应试的李光地,有一天,他约了几位学友一同登上双髻山,在仙公庙内"运"梦问前程,祈求仙公托梦指点。他入睡于寺里案桌底下,入眠不多时,就梦见一位白发老人来到他的身边对他说了两句话,第一句"功名无心想",第二句"富贵两不成"。话音刚落随即就不见了,李光地醒来把"运"到的这个梦讲给同行的学友听,大家七嘴八舌地猜想这个梦的含意,按照此梦众同学都认为李光地应考求功名难予成器,也都劝说李光地不要为应考操心费力了。唯独李光地不相信,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回家后他更加用功坚持苦读做好应试的准备,后来应试发榜时,果然中了举人,后又高中进士,当上了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主事。据传他还曾经"七日权君"代天子听政。
有一年,李光地返乡看望亲朋好友,在泉州府城会见旧学友,言谈之中难免回想当年到仙公山运梦一事,都认为仙公梦"无圣",若是相信当时的梦,哪有今日的功名和富贵。这时有人提议再次同上仙公山,去把仙公庙宇捣毁,这提议得到不少友人的附和。就在这瞬间,有人入门禀报李相国说:"有位仙公山的李道人求见"。李光地不接。来人又说:"是何氏九位仙师派来求见的。"在坐的人莫不感到奇怪。李光地接见时问了来由,道人解释道"以前你在仙公寺里所梦的第一句"功名无心想"的想字无心不就是相字吗,指明你的功名是可当到相国的,而梦中的第二句话"富贵两不成"说的是不像成字的两个字,就是戊字和戌字,指明你的功名富贵是从戊戌年开始,这是仙祖为激发你奋发上进,勉励你勤学攻书用的'激将法'"。道人又说:"当年若非如此,恐你难得今日。"说后告辞而去,大家听来恍然大悟,连声称赞:"仙公真圣"。第二天,众学友又专程陪李光地前往仙公山,当他们走到半山腰的"仙排格"时,李道人早已在那里等候。李光地一入仙门就跪拜于仙公面前,再三叩头谢恩,并当场挥笔题了"真神仙也"的匾额。
据说李光地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逝世,其年岁次正好又是戊戌年,至此,当年的仙公梦就全应了。
"功名在掌中"
相传早在明朝的嘉靖年间,泉州府城有一位秀才姓梁名炳鳞。他平时用功苦读,富有进取之心,但几次赴考应试都名落孙山。虽如此,但他仍想要再次用功应试。在临近应考前,有一日他翻越朋山岭,登上仙公山,在仙公寺里运梦问前程,刚躺下不久,就梦见有人拉着他的手,在他的掌上写了"功名在掌中"五个大字。秀才醒来猜想是功名把握在手,易如反掌,认为此次赴考无疑,但考试结果又是榜上无名,几次应试都事与愿违。他失望了,回到家中想找一职业谋生,做啥为好呢?他找了几途都不适合自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白面书生做的,最后决定凭着自己书读的比别人多,知识广泛,便选择在街头摆设摊位当说书讲古的艺人。
第一天他在街头摆了板凳当众开讲时,突然满面发红,感到在街上抛头露面当众说书有点害羞,讲了一半就收场回家。第二天,他想了一个办法,在他的面前横挂一块色布,把自己与听众隔开的"隔帘表古"方法,让听众听其声,不见其人。这样一来,讲的自然富有表情,因而吸引了不少听众。有一天,在听众中有一位木偶师傅也在帘外听梁秀才说书,觉得他语言通俗,表情生动。听后就走进帘内建议说书人改用手托木偶一边讲书一边表演。后来,梁秀才接受了木偶师的建议,让听众一面看布袋木偶,一面听讲故事,既形象又生动。这样一来不但观众越来越多,收入也增多了。梁秀才的名声也就随之传至城乡各地。每当逢年过节或佛生日都有人前来请他去说古表演掌中班(布袋戏),知道的人都称他为戏状元,他从此出了名。这时他才领悟到当年仙公托给的"功名在掌中"之梦的含意,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掌中表演木偶(布袋戏)的戏状元。
"半天子"游仙山
相传明朝末年,清兵入关攻占京都,建立清王朝,继而长驱直入占踞东南一带。时在南京就读国子监太学的郑成功返回家乡后,以民族大义为重,与其父郑芝龙(受招抚而降清)分道扬镳,决意竖旗招兵抗清复明。
郑功成在未出仕之前,早已听闻双髻山上供奉的仙公祖师非常灵验,且有"有求必应"之说,郑成功意欲前往拜谒,祈求指点,便招约几位士徒,选择一吉日,从家乡启程,翻山涉水徒步登上双髻名山,一路不觉劳累,直至半山才驻脚歇息。
却说仙公祖师早已知晓郑成功将前来求梦问卜国事前程,便托梦给寺中住持道:"明日有一白衣秀才前来问签,须速打扫山路,备办清茶,以迎接'半天子'游山,并转告'半天子'不必劳驾到寺,回去好好习书练武就是了"。住持醒来,按梦中所示,翌日清早,即令众道士沿途把山路打扫干净,在半山腰一坪坡摆设石椅、备好香茶,并亲临迎候贵客驾临。
临近中午时分,果真有位身材魁伟、貌似秀才模样的香客登山至此,住持猜测梦中所指的"半天子"定是此人,便招呼贵客就坐歇息。众道士忙着端上香茶让郑成功一行解渴,住持向郑成功转告仙公托梦之意,郑成功听后面带笑容,频频点头致意。感激之余,对住持说:"既然来到此地请赐我登上山峰,一来入庙拜谒仙祖,二来游览名山风光,随即沿山道石阶而上,来到寺中,郑成功按照习俗,点燃香烛,说明来意,祈求赐梦后,便寝于梦榻,入睡后很快就进入梦乡,梦中见一白发老人开口只道出:"脱青衣穿戎装"六个字便扬长而去。郑成功醒来后,仔细琢磨梦中的意思和住持的话,更加增强了投笔从戎的决心。
郑成功回到家乡后,立即投入从戎抗清的筹谋活动,遂携带着懦巾兰服焚于南安丰州孔庙,且祷告曰:"昔日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意儒服惟先师昭鉴之",随后他一面熟读兵书,一面操练士兵,高举反清复明旗号,起兵抗清。他以机动灵活的指挥战术,控制着长江以南的广大海域,给来犯的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对清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威胁。1659年,郑成功亲率大军挥师北上直逼南京城下,清廷为之震动。1661年,他又率兵25000多名,大小船只数百艘,横跨海峡,击败荷夷,收复宝岛,而成为名闻于世的民族英雄。
如今,在仙公山的半山腰,不仅仍然保留着当年郑成功登山时坐过的石椅,并将此地称为"仙排格",还特建一石亭,名曰"洗心亭"。这些史迹已成为人们游览瞻仰之处。
"有其父必有其子"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懒汉张×,别名重食,夫妻俩人不思耕耘,好吃懒作,终日游手好闲,经常混迹乡里,干些偷鸡摸狗行径,有时偷不过手被主人打的死去活来仍不痛改前非。因此,乡里人无不对其十分厌恶。
张×夫妇有一个儿子,在父母的熏染下,自幼养成好逸懒劳的恶习,时常受其父母唆使到邻居行窃,慢慢地成了无人不知的小偷。懒汉父子的鄙劣行踪受到了乡里人的注意后,几经行窃都难以得手,从此,只好流窜于他乡异里继续作恶。有一次,懒汉的儿子外出行窃数日未归,在家等候"满载归来"以便大饱口"福"的懒汉日等夜盼,却迟迟未见其子身影,夫妻俩一等再等,虽有不测之疑,也不敢公开寻找其下落,情急之中,夫妻俩共议一计,由懒汉独个偷偷上仙公山"运梦"求仙祖示知。翌日,懒汉来到仙公寺步入庙宇后,手举三条香,双脚下跪,向仙公祈求道:"儿子外出'讨赚'数日未归,未知他在外从何生计?我儿子何日才能回归,祈求仙祖赐梦。"随即躺在梦床上,不久,在朦胧之中,果然获得一梦,见一白发老人近前说句:"有其父必有其子"后便扬长而去。懒汉醒后自思不解其意,便走到解梦人面前请求释梦,解梦人根据懒汉所问的内容首先答曰"他父亲从何生计,他也就从何生计,谓之'有其父必有其子'",懒汉听后暗中大吃一惊,心想"连仙公也知道我父子都是小偷"。紧接着懒汉又问"那我儿子何日才能回归?"解梦人又直言答曰"按此梦释,你儿子在外凶多吉少,回不来了,"懒汉惊恐万分又假作不信反问"仙公不是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吗,我为他之父,尚在,他为我之子,怎会回不来了呢?"解梦人笑答曰"你向仙公问你儿子何日归来,梦中的"其"指的就是你,有其父说的是你若有父亲,你必有子,如今你父亲已不在世,你儿子也就没有回来的希望了。"这时,懒汉带着半信半疑,无精打采地回到家中后,又不敢把这事张扬出去。无奈,他第二天只好单独走出家门到邻近的几个乡里去打听消息,果然听到邻乡一群民众在议论有一个男性少年在前天的一个傍晚,因摸夜入室行窃被主人发觉后,慌忙逃脱时掉入泥潭溺死至今无人认领的消息,懒汉听后便走向出事现场辨认,尸体确系其子无疑。事后,懒汉夫妇不仅相信仙公梦的灵圣,更多的是后悔自己不该不务正业而又养子不教甚至唆子行窃,导致葬送了儿子生命,从此绝后,但为时已晚,悔之莫及了。
秦阳明国学周易世家传承人,台湾皇极派第28代传人
END
全国统一咨询专线
400-049-8099
北京工作室:杨助理联系电话: 18518513939微信:qym8195天津工作室:张助理联系电话:18822173633微信:QYMGZS1
秦阳明公众号
北京算命大师 北京风水大师 秦阳明北京天津算命大师
京ICP备16041924号-2 Copyright © 2003-2021 www.qinyangming.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北京律师联盟
全国统一咨询专线
400-049-8099
北京预约电话
18518513939
天津预约电话
18822173633
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