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风水师秦阳明

易学中医的由来

作者:中国风水大师 时间:2015-04-25 03:51:03 来源:www.qinyangming.com 阅读次数:4342

一、易学中医是一般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中医研究院副教授1993年12月4日,世界太极金奖获得者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的一书的前言中说:“周易”是中国的文化巨著,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文献,理深义博,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国各门学科无不胎源于周易,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周易是内经的河头源水,正如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言,“不知易便不足以知医”,因此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无不求索于周易,为了深入研究“内经”,有必要沿“周易”系列上下求索,以求其源,继其流,把中医学的研究推向更新的高度。

在其导言中又讲到,医易学的研究已引起海内外广泛的兴趣,这是中医学研究的新动向,医易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新的开拓,同时也展示了中医理论发展的新领域。

济南铁路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铁道部中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刘杰,在1992年12月所写的中国八卦医学第一章八卦医学简史中讲到,中国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阐述易学在医理中的应用。唐朝大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指出了易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明朝大医家张景岳则更系统的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纵观历代医学,凡精通中医学说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则多有发挥,医易相通,相得益彰,岂非偶然。明朝大医家张景岳说:“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今乎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唐朝著名医家王冰利用易理而注内经。宋·林亿等人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包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这与周易系辞传所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医易同源是也。金朝张元素在“病机气宜保命集阴阳论第四”中指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所以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阴阳者,男女之血气,水火者阴阳之徵兆。经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生于地,悬命于天。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故偏阴偏阳谓之疾。金朝刘守真对疾病的病机分析上,从易理的角度出发判别阴阳,详审机转。金朝张子和以易法而立汗吐下三法,御简执繁,纲举目张。金朝李东垣、元朝王好古、朱震亭后世称丹溪,明朝戴原礼等医家都是以易理阐明医著而出名。明朝孙一奎著“医旨绪余”,发明太极阴阳五行之理备于人生,提出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论,他在“太极图抄引“中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人在大气中,亦万物之一物尔,故亦具此太极之理也,惟具太极之理皆当致夫中和而不可须臾离也。医之为教,正示人节宣天地之气,而使之无过不及,攻是业者,不能寻绎太极之妙,岂知本之学哉。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彼知医而不知易者,拘方之学,一隅之见也,以小道视医,以卜筮视易者,亦蟊测之识,窥豹之观也,恶足以语此。他在“太极图”说中,对空洞无物的太极图做了释道儒三教所尚归一的论述,文说:上之一圈者,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释氏云:如不动,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是知三教所尚者静定也,静定功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至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并引用“黄庭经”以证明朱丹溪相火属右肾的错误,在“右肾水火辨”中,以先天后天图的坎离之变以证右肾属火之失,观先天图,乾南坤北,后天图离南坎北,五行火高水下,故仙家以水升火降,既济为道。谓采坎中之一阳,填离中之一阴,此还乾坤本源之义也,夫物具五行,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坎中阳即两肾间之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坎中之阳就是指的命门。在“命门图说中”,他指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继之而成,他引用“中和集”的话来说:阖闢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所谓阖闢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也,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命门之义盖本于此。犹儒之太极,道之玄牝也。明朝张景岳先生张介宾,字会卿,著有“景岳全书”,“类经”,“医易义”,运用易理全面探讨中医学说,并指导临床的历史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逆数论”中,他提出了易为逆数的观点,变易之所以无穷者,降以升为主是即所谓逆数也。在“命门余义”中说命门象太极,为消长之枢纽,左主升而右主降前主阴而后主阳,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一以统两,两以包一,是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明朝著名医家赵献可在其“医贯”中反复和运用易理阐述命门为十二宫之主的论点,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清朝吴鞠通、陈修圆、徐灵胎等医家都以易理阐明自己的著作创见。近百年来,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代表,他说:惟西洋医学,则止就人身形质立论,不知人之气化实与天地同体也,这种人与天地同体的理论,正是中医本身固有的传统和特色,近代名家恽天樵,精通旧学,独具只眼,其对“周易”“内经”的基本理论的创见,系近代研究中医理论的突出成就。他说内经常说少壮老病已,生长化收藏,此十字即易之精义。绝无一刻停息,毕竟孰为之?孰令至此?则时序为之也,四时寒暑之变化,是内易经的共同基础。也是天人相应的主要内容。

历代医家均是从易理的角度阐发内经,阐明自己的医著,揭示了人天关系的主变因素,为四时之变化是内经易经的共同基础,明朝大医家张景岳说得好,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今乎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明朝孙一奎,发明太极阴阳五行之理备于人生,提出不知易不足为太医论,彼知医而不知易者,拘方之学,一隅之见也,以小道视医,以卜筮视易者,亦蟊测之识,窥豹之观,恶足以语此。近代名医唐容川说,人与天地同体的理论,正是中医本身固有的传统和特色。以上这段结论说明身心之易与天地之易乃为同体,而已往均是用易理间接的阐发内经,但变化莫大于周易,必定还是间接所为,近代唐容川医家说得好,人之气化实与天地同体,而易学正是表示气态变化,身心与天地之易同体的演绎学,把人体的阴阳五行之气变融入易学中,并与天气五行之变化统筹相参进行考查,相互协调,这就是今日的易学中医所能解决的问题。将用易理来阐发内经和阐明各种中医医籍的方法,转变成依易学直接演绎人天之气的关系,集伤寒、温病、杂症于一体,因万病乃一气之所为,用易学的直接演绎以确诊脏腑经脉五行之气,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上下左右前后及其伤害程度,和相互影响的机理的全面结果,包容其脉学及大部分中医诊断手段的功能,一元五行一气为病万种,万病归一乃五行一气之所为。在历代医家积累的方药功能的基础上,建立单方量化学,和由单方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组合成复方性味的易学决策理论,组合成能够适合人体调整偏性需要的复方,以调正人体之阴阳(复方必定全为冲剂,因为复方是由单方复化而来)。在历代针灸学说的基础上,用易学的全息医学建立新的六爻八卦、穴区说,包容了针灸经络穴位说,用极少的一般一点见效,多至2-3点的浅刺代替使人痛苦的深针、多针、留针法。

吸取了内经的医学经典,补充了易学的所缺,以易统医,这是易学中医的特点,从诊病到用药的整个过程,处处都必须执行以易统医的方法。完全改变了一般中医以内经求易理的方法,而形成了以易学预测和决策功能为核心,以内经的医学经典为补缺的,以易统医的易学中医。在易学领域由易理派为主导的研究方法转变成以预测派为主导的研究方法。由此一变而使中医步入新领域,由经验医学步入独具预测、决策两种功能的理论医学,即以易经直接统内经的易学中医的方法。在医学方面发生一个新的跃变。步入一个新的领域,今天的好多疑难病症,在新的领域中将会变得比较容易,比较简单。中医有了新领域,对西医也同样的重要,中医和西医在易学一统下的真正结合为期也会不远,那时我想将会很快的攻克各种难症。南辕北辙的中西医也只有易学能统一它,西医是依有形而立论,中医是靠无形而立论,有形的论点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无形则无为而无不为,西医是讲人体形质学,而中医是讲人体气学,人体之气学当然包括人体形质学。气形一统,相得益彰。中西医在易学一统下所打开的医学领域,我想将会无往而不胜,人脑科学在医学方面的广大领域里,将会表现出真正的天才。

二、易学中医(天然疗法,全息医学)是预测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邵伟华先生于1989年4月30日,在周易与预测学的前言中,曾作这样的叙述:“周易”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今天,“周易”在世界上享有“宇宙代数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的美称,是真理的源泉。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周易是预测科学,决策科学。”

通过我对易学中医的近十年的研究和应用的结果,深刻的体会到以上的评价是科学的,准确的,而且是永远伴随着先进科学前进而前进的,科学是按易理而前进的,是按客观规律而发展的。

   今天,易学中医(天然疗法,全息医学)——太极、六爻、八卦、宇宙、人体全息医学的体系已经形成,在用药和用针两个方面,建立了易学中医的新理论,在用药方面对单方的性味进行了量化处理,以易学统内经的方法,由一个至多个单方组合成复方,建立了复方组合理论,以适应人体复杂的气变之需。在诊断方面,以易学的信息测定,取代了和包容了脏腑经络的八纲辨证和脉学的脉力感觉。在用针方面以浅刺代替了深针,以每病一般一点,多至2-3点代替了每病多点。以六爻八卦的全息分区说,包容和代替了针灸经络学说,充分利用太极八卦宇宙、人体信息科学,发挥预测和决策科学这两个功能,可以准确的确定脏腑经脉八纲,以至十四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上下左右前后,以及之间关系的病机机理,与主症所在的脏腑经脉的诊断。并同时提供了人气旺衰程度的相对比较数,给用药和用针提供了可靠的病机机理及主症脏腑经脉的诊断。据诊断结果和易学中医的复方理论,进一步按君臣佐使的精神由一个至多个单方复合成一个或几个复方方案,发挥信息科学的决策功能,直到找出有效方案为止。

用针是最短最细的5毫米毫针,进行点刺,有句成语,叫做一针见效,真是确如其言,一般病证,一针见效,有时需2至3点,时效遵循天元纪,五运行的规律,特点为针点极少,针次极少,痛苦极小,一般病症无须用药,能够做到受治者乐于接受,几秒钟结束治疗,和其他疗法相比较,痛苦极小,疗效极好,治疗时间极短,一切内科病症及须内治的外科疾病均适宜。针位的确定,是根据信息科学找出一个及几个施针方案,直到有效方案为止,这就是发挥了信息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功能。由于发挥了信息科学的预测和决策的两个功能,预策靠决策来校核,决策依预测来选定。以保证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由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使当今中西医的经验医学从迷盲中醒悟过来,步入理论医学的领域。在用针和用药对症的理论医学的领域里,在以易统医的领域里,对于一切病症,中医总是扶正去邪。只要人的生气未到墓绝程度,只要调气、养气精心而得法,通过人体机理变化在客观规律上所需要的过程和时间,大多数在今天较难的病症的治疗,将会变得比较简单和比较容易。中西医必定在新的领域中得到真正的结合,而且是以易统医的,在这个以易统医的领域中,将会较快的攻克各种难症,南辕北辙的中西医也只有易学能包容和统一他。我想中西医在易学的一统下,所打开的医学领域将会无往而不胜,人脑科学在医学方面的广大领域里将会表现出真正的天才。

周易的预测和决策功能,可以和任何一门科学相结合,当你掌握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当前的学术动向和水平,设法融会进易学,掌握其常态,考查其变态,叫知常达变,这样对你在这门学科方面的研究定会事半功倍,捷足先登。

通过对易学中医的研究,任何疾病的气学诊断,均可纳入一个宇宙代数学的预测公式,叫万病入一式。任何一个用药或用针的情况,也可纳入一个宇宙代数学的决策公式,叫万方或万针入一式。周易确是宇宙代数学,也确是医学科学的皇冠。